白蝦的肝臟也稱肝胰臟或中腸腺,為一大型緻密腺體,是蝦子最重要的器官。位於頭胸部中央,心臟的前方,包裹在中腸前端及幽門胃之外。由中腸分化而來,由多級分枝的囊狀肝管組成,最終的分枝稱肝小管,開口於胃與中腸相連。肝胰臟的主要功能是分泌消化酶、吸收、貯存營養物質。
白蝦生長到體長約3-4cm階段,肝胰臟表面的後端會逐漸被覆一層白色膜狀物質,習慣上稱為白膜,肝臟的顏色、輪廓也相應發生變化,由於這一時期蝦子對外界環境變化非常敏感,抵抗力弱,是最容易發病的時期,習慣把肝臟上的白膜從無到有的這一時期稱為“轉肝期”。
一、蝦子肝臟的白膜
放苗後20多天在肝臟後緣出現一條乳白色的覆膜,根據水溫不同,時間會提前或延後。在顯微鏡下觀察,這層白膜是一層脂肪(見圖1),正常情況下這層脂肪一直持續存在蝦子的整個養殖期。轉肝期是蝦子從攝食天然餌料完全轉變成人工配合飼料的時期,白色脂肪層的出現代表肝臟出現脂肪堆積,是食性成功轉化且消化吸收機能趨於完善的標誌。與魚類等高等脊椎動物不同,蝦子的肝臟儲存的脂肪不是在肝臟細胞內,而是在肝臟表面形成單獨的一層脂肪層,因此蝦子不會有脂肪肝。
二、蝦子轉肝成功的判斷
轉肝好壞可以從白膜是否出現、肝臟輪廓、肝臟顏色和轉肝對蝦子的成數上進行觀察判斷。觀察轉肝期之前的蝦肝臟表面無白膜,肝臟外觀輪廓不清晰,肝臟顏色發深紅,體表色素顆粒多(見圖2)。轉肝成功以後,體色明顯變得透明,色素顆粒減少,多數蝦肝臟同時轉變成灰褐色,肝臟輪廓清晰,肝臟後緣出現一條乳白色的脂肪覆蓋(見圖3),白色覆膜面積越大、白膜越清晰、出現白膜的蝦子成數越多,出現白膜的時間越一致,說明轉肝越成功。對肝臟壓片後顯微鏡下觀察,轉肝後的肝臟肝小管數量明顯增多,肝臟的消化和吸收功能明顯增強。
三、蝦子轉肝不成功的後果
只要肝臟成功轉變成灰褐色並且出現白膜,就等於蝦子闖過了這個轉肝期大難關。池中轉肝成功的蝦子腸道粗、吃料快,生長快。而沒有成功轉肝的蝦子肝臟會持續發紅,外觀看白色脂肪層不出現,接著肝臟很容易萎縮或腫大,繼發細菌感染,出現死亡。轉肝不好的蝦,接下來很難養,即使開始不繼發細菌病,但這樣的蝦腸道細、吃料差,生長極慢,造成蝦規格嚴重參差不齊。體質差容易發病,時間長了以後也會細菌感染慢性死亡或發生其它疾病死亡。
四、蝦子轉肝不成功的原因
Θ
轉肝不成功的主要原因
1、轉肝期投餵量不易控制,投餵量不足,蝦子很容易去攝食底泥和死藻,致病細菌經口感染,引起發病。即使不發生細菌病,這樣的蝦子也往往不吃料或吃料差,以後吃料量比正常蝦少很多,生長速度也會明顯變慢。投餵過量容易引起水質問題和肝臟負擔加重,蝦子也容易發病;
2、環境劇烈變化,轉肝期處養殖前期,前期水質不穩定,藻類突然大量發生,蝦子很容易發生氣泡病,氣泡病以後直接引起蝦不吃料,肝臟萎縮,進一步發展肝臟壞死或引起其它疾病;前期水質也容易發生倒藻,藻類死亡後晚上溶氧大幅下降,氨氮等有毒有害物質升高,缺氧和有毒物質也可以直接導致肝臟病變,或發生其他疾病。
3、在轉肝期分池等生產操作,給蝦子帶來強烈緊迫,這時期分池後發病率非常高,應該在轉肝期之前分池,規格越大緊迫越大,發病率也越高。在轉肝期分池,有的蝦剛剛形成少量白膜,分池操作後白膜消失,有的蝦分池後攝食正常後白膜會重新出現,有的蝦會因為分池操作而發病。
|